吃蟲救地球?糧食危機的新出路

如果把昆蟲當成主食,就能解決糧食危機與全球暖化,你願意品嚐看看嗎?4月即將在倫敦開幕的《2013昆蟲節》(Pestival 2013),已決定將「吃蟲救地球」列為本屆的博覽會主軸,除了邀請北歐名廚前來示範創新的「蟲蟲料理」外,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以「蟲糧」替代牲畜肉品,藉此緩解饑荒與全球暖化的實驗計畫,也將成為各界討論的發展方向。

推廣昆蟲料理

愛好者的年度盛會《2013昆蟲節》,下個月就將在倫敦盛大舉行,而本屆主打的參觀重點是各種昆蟲的「食」用推廣,並邀請全球最佳餐廳丹麥《Noma》,旗下的美食推廣團隊「北歐美食實驗室」(Nordic Food Lab)前來駐點示範,展現各式令人意想不到的「昆蟲料理」!

「我知道西方世界把吃蟲這檔事,視作為飲食禁忌,但吃蟲也沒什麼不好啊?」《Noma》的金牌主廚雷哲平(René Redzepi)指出,全世界或多或少,都有將昆蟲入菜的飲食習慣,因此對於「吃蟲」這回事也沒必要大驚小怪,「如果你喜歡吃蘑菇,那其實你也早把難以勝數的蠕蟲給一塊兒吞了下肚;而且大家也都吃過蜂蜜,但其實這種甜甜的玩意兒也是蜜蜂的嘔吐物啊!」

雷哲平表示,《Noma》的原味飲食哲學推廣的概念就是「沒什麼東西是吃不得的」,而昆蟲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其富含的各種營養要素,甚至比起我們習慣的牲畜肉品還來得更加豐富且均衡,若能合理的運用,並多給這些昆蟲一些「尊重」,那或許在「美味」之餘,這些蟲蟲料理還能幫助我們解決許多環保難題。

解決糧荒需求

根據聯合國的估計,目前全球70億人口中,約有10億人仍受營養不良與饑荒威脅,而當人類的數量有望在未來30年內突破90億大關之際,耕地不足與生產汙染的威脅,也將使開發中國家面臨國民營養失衡的嚴重問題。因此,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內,許多專家機構積極地發展替代食品,而生長週期快、營養價值高的昆蟲飲食,也就成為了眾所矚目的發展方向。

作為食物而言,糧農組織認為昆蟲不僅低脂且富含高單位的蛋白質,各種維他命與胺基酸也都能藉由吃蟲來補充。同時,昆蟲的養殖需求與生長週期等限制,也較雞鴨牛羊等肉畜來得低,以常見的蛾類毛蟲為例,其飼料轉換率就比羊肉高出4倍,而蛋白質的生產效率也超出雞、豬肉1倍以上。

低碳的綠能蛋白質

另一方面,畜牧業對於環境汙染與全球暖化的破壞,更令人詬病。根據估計,人類每年製造的溫室氣體中,約35%沼氣與9%的二氧化碳,都來自於畜牧業的排放,而各種造成空氣汙染的氮氧化合物更有65%來自於這些肉品的生產過程。不過,若將這些產自豬、牛的肉類蛋白全部轉換「蟲肉」替代,畜牧業溫室氣體將至少減少95%,對於環境衝擊的程度更明顯不同。

雖然目前全球約有20億人口有吃蟲的文化習慣,但要改變所有人的飲食習慣,進而天天吃蟲,或許仍有不小的文化難度。但中國近期也出現了「蠅蛆農場」等新型「畜蟲業」,希望藉由養殖技術與加工的方式,讓更多民眾能接受昆蟲飲食,而聯合國方面也積極地部署實驗計畫,並在寮國投下50萬美金建設「毛蟲農場」,以求對這種「綠色蛋白質」進行更大規模地生產與推廣。

0 意見: